BLOG 唐子俊醫師治療筆記分享
  • 部落格
  • 文章列表
  • 聯繫信息

正視與面對,找回安適自在

從生理心理社會多元觀點,探討身心健康主題
找到平衡調適之道
(本網頁為分享醫療專業資訊,個人醫療問題請於門診諮詢)

[新聞稿分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藥物治療議題

4/13/2016

0 Comments

 
图片



​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國內權威醫學會與理事長提出呼籲
希望澄清大眾與傳媒
對於ADHD診斷與治療的疑慮與偏見
提供關心此議題或身為家長的您做為參考
也在下列新聞稿內容中標記出重點摘要


也可延伸閱讀部落格相關文章
*資深精神科醫師深情告白: 我是3個過動孩子的爸爸
*注意力缺損. 過動. 情緒問題與神經科學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新聞稿 (理事長  高淑芬醫師教授)

回應最近社會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藥物治療議題,本會綜合過去大型研究與臨床上的實務經驗,鄭重做以下之澄清及呼籲:

(1)ADHD是兒童期極為常見的精神疾病,盛行率約為5-10%,其核心症狀為在多重情境下呈現明顯的注意力不足、過動以及衝動,及社會功能障礙;若不治療,症狀及功能障礙會持續到成人期。治療ADHD必須整合醫療、家庭及學校給予完整的治療,根據數十年來國內外為數眾多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為此疾病最有效的治療之一。

(2)根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與教育部進行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多模式治療研究 (Multimodal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於1999年完成的研究結果顯示,單純以藥物治療,不論是否合併行為治療,其效果均明顯優於單純以密集行為治療,或執行例行性社區照護;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單用藥物治療,與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組的療效並無明顯差異,因此在治療ADHD核心症狀時,藥物是絕對不能忽略的治療選項。

(3)健保資料庫分析國內近年ADHD的就診率僅約2%左右,與國際間大型社區流行病學研究所得的盛行率相對照之下,ADHD在台灣的被診斷率未達三成。就公共衛生的角度上來說,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宜更積極進行關於ADHD衛教知識的全面性推廣,以便早期偵測、診斷與治療ADHD患者。

(4)國內也有相當多藥物研究,證明藥物可改善症狀、社交、學習、及神經功能和腦功能。對於接受正規治療的ADHD孩子及辛苦照顧他們的父母老師不宜被貼上標籤,我們強調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良好的親子關係及家庭功能,給予支持友善的學校教學同儕環境,以及正規醫療的重要性。

(5)由以上之說明,希望能讓大家了解,目前多數的醫學證據顯示,藥物治療雖然仍有其限制,但絕對是目前ADHD在國際上被認可的相對有效治療方式之ㄧ。未來學會以嚴謹的態度,持續提出客觀的研究成果,做為ADHD診斷與治療上的建議。
0 Comments

情緒.食慾和肥胖:你的大腦獎勵迴路出包了嗎?

4/12/2016

0 Comments

 
图片
图片
許多人發現憂鬱會讓胃口變大
反而造成食慾增加
體重改變而惡化肥胖
而肥胖又會增加發炎細胞及發炎反應
會惡化身體疾病(如糖尿病) ,也讓心情變更糟
形成惡性循環
一部份人心情不好會吃不下而體重下降
缺乏熱量又讓疲勞感惡化
到底情緒和食慾有何關連呢?


~~研究結果告訴我們~~
憂鬱合併食慾增加或減少
和大腦的獎勵中樞有關
過度對食物敏感. 過度食慾增加, 或是食慾過度下降
都會讓身體對葡萄糖代謝敏感度失常
更加重肥胖及代謝失調的危險性
需要針對情緒障礙進行完整治療
讓大腦獎勵區回復正常
而能順利調整食慾和正常代謝


~~有興趣可再詳細參考以下研究內容~~
國際重量級期刊

發現憂鬱相關食慾減少約佔48%, 食慾增加約佔35%
長期追蹤憂鬱影響食慾
約維持在整個病程中7-8成的時間
表示食慾在憂鬱是一個生理持續反應
不是過渡性的短暫變化

研究中比較"憂鬱且食慾減少組"和"憂鬱且食慾增加組"及"健康組"
比較其大腦影像, 結果發現
  1. "憂鬱且食慾增加組"大腦額葉和島迴活性高於"食慾低下組"
  2. "食慾增加組"在紋狀體. 蒼白核及其他部分區域活性較高
  3. "食慾下降組"在島迴活性顯著低於兩組, 且整體活動量顯著較低
  4. "食慾增加組"所活化區域, 主要集中在大腦獎勵區域, 因此對於食物刺激. 食物愉快感動機反應較高
  5. "憂鬱及食慾增加組"大腦眼額葉活性增加 (眼額葉前驅對食物圖像 後區對真正食物敏感性增加,因而造成整體食慾增加,對食物敏感)
  6. 研究也發現眼額葉活性及體積增加,會增加憂鬱危險性
  7. 島迴活性增加,對於藥物和心理治療反應也會較好
  8. "食慾下降組"中段島迴活性下降, 此區域連結身體感官感覺, 且和血中葡萄糖濃度有關, 也就是說"食慾下降組"身體對於身體缺乏葡萄糖產生錯誤反應, 反而不會引起飢餓補充食物和熱量, 更加重失衡

也可參考相關文章[你常吃到失控.停不下來嗎 - 認識貪食症與治療]
參考文獻
  • Depression-Related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Appetite: Dissociable Patterns of Aberrant Activity in Reward and Interoceptive Neurocircuit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3 ) 4, April , 2016.
0 Comments

抗憂鬱劑對失智症早期障礙有效

4/11/2016

0 Comments

 
图片

​失智症目前仍無適當藥物可阻斷其進行
僅能部分延緩症狀
早期發現及介入十分重要
若出現疑似早期失智徵兆
例如情緒及記憶力退化等症狀
身心精神科可以加以協助
(文末可參考失智症情緒及認知評估)

失智症在早期, 記憶力下降較為輕微時
開始會有許多情緒徵兆
包括焦慮. 激動. 敏感. 疑心, 加上記憶力減退
常常讓家屬疲於奔命
想安撫逐漸退化的家人情緒
卻因他認知功能下降而常事倍功半

重量級期刊針對阿茲海默失智症的情緒症狀
尤其是激躁症狀的藥物治療進行嚴謹研究
看看哪些族群對於抗憂鬱劑效果較佳
結果發現效果較佳的族群
  • 門診病患
  • 76-82歲中等年齡族群
  • 認知功能障礙較輕
  • 中等程度以上激躁情緒和行為
對於認知功能退化較多
抗憂鬱劑治療激躁效果比較沒有這麼好
也需小心藥物副作用可能增加

因此, 早期智能退化
情緒激躁明顯時
應儘早藥物治療
之後抗憂鬱劑效果則比不上初期退化時效果好
需要多重療法幫忙
但現在仍無法逆轉失智症進行


失智症情緒及認知評估, 包括
1.認知和能量障礙
    人事時地混亂/情緒退縮/思緒混亂/記憶下降/疲累/動作緩慢/情緒平板
2.後設認知和自我監控能力退化
    失去抑制能力/激躁/自我評估力下降/思考內容退化/過度亢奮/計畫力下降
3.身體敏感及焦慮
    過度專注身體不適/焦慮/憂鬱/敵意增加/疑心/過度緊繃/無法放鬆
4.語言能力下降
    表達力減退/理解力減退


也可延伸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 [報導分享] 高齡社會世紀之癌,每3秒就有1人失智
  • 無緣由的不安和認知下降可能是失智前兆,減少焦慮可有效延緩退化
  • 注意家人的改變,越早就醫越好 (健康遠見2016.3.17,作者滕淑芬)
參考文獻
  • Heterogeneity of Treatment Response to Citalopram for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Aggression or Agitation: The CitA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m J Psychiatry. 2016 Jan 15. 
  • The neurobehavioural rating scale-revised: sensitivity and validity in closed head injury assessment.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1 Nov;71(5):643-51.
0 Comments

無緣由的不安和認知下降可能是失智前兆,減少焦慮可有效延緩退化

4/8/2016

0 Comments

 
图片

​關於阿茲海默失智症
目前仍無法有效治療

藥物僅能稍延緩病情
加上在疾病成形之前
臨床症狀維持期相當長
出現焦慮及憂鬱的機會大

可惜許多人忽略了沒加以處理

研究告訴我們~

當記憶力和執行力開始下降時
如果焦慮和憂鬱有被適當的治療
可以減緩壓力賀爾蒙上升
因為壓力賀爾蒙會再度損傷大腦

也就是可有效減緩失智症的惡化
如果記憶力減退再加上容易焦慮的個案
應該要及早接受治療

解析研究內容~

臨床上發現
大腦類澱粉團塊(amyloid-β (Aβ))濃度高時
認知功能已經開始下降
而且症狀已經無法痊癒
此時, 語言記憶力下降, 大腦海馬體積減少
出現輕微認知障礙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也就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
然而此階段也經常出現焦慮和憂鬱

究竟失智是否和大腦出現澱粉團塊有關 ?
還只是對於環境及老化的壓力反應呢 ?

國際權威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收集多個中心個案追蹤約五年
對於大腦影像. 基因,精確定量大腦澱粉團塊變化
進行神經心理學檢查認知功能, 結果發現 :
  • 大腦已經出現Aβ澱粉團塊,加上高焦慮,腦力退化最快
  • 大腦即使出現Aβ澱粉團塊,沒有高焦慮,腦力下降較少
其他相關研究發現
  • 大腦澱粉塊形成即使在非失智症老人,出現高焦慮仍會和認知功能下降有關
  • 功能下降特別是在額葉和顳葉功能:包括執行力和語言記憶
  • 由於焦慮會引起壓力賀爾蒙上升,會更加損傷已經脆弱的大腦,讓記憶力惡化速度更快
  • 澱粉團塊也會累積在情緒中樞的杏仁核,讓焦慮症狀更加惡化
  • 澱粉團塊在情緒中樞沈澱產生的焦慮,不是特別針對對於記憶力惡化的擔心,而是無緣由的坐立不安和害怕
  • 即使針對輕微認知功能下降,藥物治療焦慮和憂鬱,是可以延緩記憶力惡化
  • 治療焦慮和憂鬱,可以讓腦中澱粉團塊濃度下降

若有任何疑問, 都請諮詢專科醫師意見
及早評估或治療, 掌握較佳療效的契機 
參考文獻
  • Amyloid-β, anxiety,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 disease: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AMA Psychiatry. 2015 Mar;72(3):284-91.
​
0 Comments

[報導分享] 高齡社會世紀之癌,每3秒就有1人失智

4/8/2016

0 Comments

 
图片

​全文:高齡社會世紀之癌,每3秒就有1人失智
作者:滕淑芬
出處:遠見雜誌特刊-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


​(已詳載主題作者與出處, 若涉版權敬請告知修正)

文中將失智視為席捲全球的風暴
除了提及失智症的發現與源起
也列舉許多世界名人晚年仍飽受失智之苦
這是全球邁向高齡化社會的一大問題

繼癌症對人類健康產生莫大危害
失智可算是最受重視的健康醫療議題
長期持續研究如何篩檢與治療
目前治療仍侷限在延遲退化減緩失能
尚無法逆轉失智的進程...
可見得預防與早期發現是邁入高齡前的重點


老年本來就面臨許多功能退化的健康考驗
除了身體上的問題, 也要特別注意腦力. 記憶等認知功能
另外, 熟齡的情緒問題也可能與身體問題和腦功能有關

千萬不能輕忽可能的訊號, 提早保養與因應

*關心這個議題的你可以延伸閱讀下列主題
  • 中老年憂鬱,失智風險三倍增
  • 老年人的身體症狀與功能退化, 可能跟憂鬱有關 ?
  • 老人若憂鬱越久,藥物療效也會越差

*若需要也可以幫自己或長輩檢測下列題目
   
  1. 常常容易忘記新學會的東西。
  2. 無法記住重要日期和事件。
  3. 一直重複問同樣問題。
  4. 無法完成本來熟悉的事務。如開車去熟悉地方,或本來熟悉的金錢收支管理。
  5. 需依賴家人才能記住自己本來可記住的事。
  6. 開始不知道時間,日期甚至季節,而不是偶爾忘記今天星期幾。
  7. 持續語言障礙。不只偶爾無法說出正確的字眼,而對於許多字彙出現困難,以致常只能說重複的話。
>>如果不只是健忘,而且伴隨判斷力、情緒和個性有明顯改變,建議向醫師諮詢



0 Comments

吃到失控停不下來嗎 - 認識貪食症與治療 

4/7/2016

0 Comments

 
图片




貪食症是指經常性的過度進食
為了擔心體重增加而做不含催吐的減重補償行為
比起更嚴重的暴食症和厭食症
實際上盛行率多更多
​

神經科學已經瞭解貪食症在大腦機制裡
主要是衝動控制區的失調
藥物治療也主要是增強此區功能
減少因失控而過度貪食
雖然貪食症有其心理因素影響
藥物治療可有效率先調整
成功經驗更是後續完整治療的基礎


國際重量級期刊研究針對貪食症
比較三種最著名心理治療的療效
三種治療總時數相當, 分別是
  • 美國國家編輯的減重課程(16週課程加上自我監控熱量攝取,增加運動等)
  • 認知治療(聚焦在:自我監控,自我控制,問題解決技術)
  • 人際心理治療比較(聚焦在:瞭解人際壓力主題,和貪食相關及解套)

結果發現認知治療和人際心理治療
均遠勝於減重課程
且痊癒率至少領先 20%
追蹤後續效果
心理治療維持兩年仍遠勝減重課程
可見減重課程實際上減重效果不如預期
尤其對於低自尊個案(易受挫.自信低.敏感等)治療效果更差


貪食症的治療
還是需要量身訂製的藥物治療
若能再加上
心理治療

如此過程失敗率低, 治療效果也顯著
能夠有效抑制貪食行為, 增加自制力
也有效減少體重
讓裡外的自信雙贏, 找回自在的自我

對於相關主題有興趣
可參考以下幾篇部落格文章
  • 情緒與體重 : 治療情緒也調節食慾與體重
  • 情緒性暴食,是體質還是不良習慣 ?
  • ​肥胖會影響記憶衰退
參考文獻
  •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of binge eating disorder. Arch Gen Psychiatry. 2010 Jan;67(1):94-101.
0 Comments

人際與社交畏懼症之自我評估

4/6/2016

0 Comments

 
图片

​經常害怕在人前說話嗎 ?
總是擔心敏感別人的反應嗎 ?
人際與社交方面的緊張害怕是很常見的
可以更簡明的自我評估一下
了解對自己的影響程度
以及是否需要尋求幫助

當自己處在或面臨以下情境
你的 "害怕程度" 與 "逃避程度" 狀況如何呢 ?
以及會出現的 "生理反應" 有哪些 ?
請就真實情況進行自我評估

 
人際與社交情境
  • 公開說話,或在人前說話
  • 在權威的人前說話
  • 在陌生人前說話
  • 覺得尷尬或被羞辱
  • 覺得被挑剔
  • 社交聚會
  • 做事時有人看著我​

[害怕程度]
0.沒有  1.輕度   2.中度   3.重度   4.極度
[逃避程度]
0.從未  1.很少   2.有時   3.常常   4.總是逃避及害怕   
                                      
生理反應    
  • 臉紅
  • 心跳
  • 發抖
  • 流汗

 [反應程度]
0.沒有  1.輕度   2.中度   3.重度   4.極度


相關主題延伸閱讀
請連結部落格全文 [
焦慮. 恐慌. 畏懼...讓你疲累不堪嗎 ?]

參考文獻
  • The Brief Social Phobia Scale: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Psychol Med. 1997 Jan;27(1):161-6.
0 Comments
    連結文章列表
    ​#筆記搜尋小秘訣#
    點擊[連結文章列表]
    ​即可一覽所有筆記主題
    並快速連結至文章內容
    掃描參與FB粉絲團
    更迅速即時接收資訊
    圖片


    ​唐子俊  
    醫師. 博士

    身心科醫師/心理學專家
    醫學心理專業作家與譯者

    連結唐醫師簡介
    連結醫療資源

    近期文章

    June 2019
    May 2019
    March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部落格
  • 文章列表
  • 聯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