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唐子俊醫師治療筆記分享
  • 部落格
  • 文章列表
  • 聯繫信息

正視與面對,找回安適自在

從生理心理社會多元觀點,探討身心健康主題
找到平衡調適之道
(本網頁為分享醫療專業資訊,個人醫療問題請於門診諮詢)

腦力退化和情緒無法消退:腦神經失去再生能力的徵兆

5/16/2017

0 Comments

 
圖片
焦慮和憂鬱的情緒來自於體質和壓力的互動 
慢性的情緒與壓力造成了腦力下降
在臨床以及腦科學研究中 
情緒和認知功能 (記憶力和注意力) 下降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成人大腦仍具備再生和修復能力 
因為要應付環境急遽的變化 
海馬體的齒狀回(dentate gyrus)會繼續維持再生能力 
讓新形成的神經元開始在功能上整合進入原來迴路

在成人階段每天有700 新形成的神經元要納入這個迴路 
這些神經元的異常,會讓舊的神經迴路缺乏彈性無法改變 
成熟和老化的記憶力細胞,無法被新細胞和彈性迴路取代 
讓我們持續處在情緒和困境中 
無法形成新的迴路,覆蓋舊的不愉快記憶 

全身的壓力反應和發炎 
將我們推向慢性發炎的後遺症 
腦力退化、心血管疾病和免疫力下降
維持這些重要區域的神經再生能力 
才能夠保持適當的彈性和學習力 
避免腦力下降以及情緒無法逆轉 
情緒無法消退和腦力退化 
是大腦重要區域失去神經再生能力的表現 
也會逐漸失去大腦和身體自我調節的能力 
這部份一定要加以重視 


腦力退化和神經彈性的消退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面對壓力的彈性 
主要是大腦能夠一直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而這些新的細胞能夠整合進入原來的迴路 
逐漸修改和取代老的神經細胞 
神經的再生能力越差,壓力調節的彈性越差 
情緒越不容易調控,更難跳脫出原來的情緒迴路 
讓身體的壓力及發炎反應無法關閉 
這種不良的環境又會讓神經的再生能力更差 
形成了惡性循環

當齒狀迴神經長期處於再生能力差的狀態
焦慮情緒一旦上升,更會逃避改變,變得更退縮
由於海馬回的齒狀核漸失去神經再生力
會影響下游的杏仁核和下視丘
讓壓力反應更無法消退,壓力調節力惡化

慢性壓力和持續情緒無法關閉
也就是大腦對壓力賀爾蒙回饋機制失靈
就如同胰島素分泌細胞
對於血糖升高鈍化,無法降低血糖
腦細胞對壓力賀爾蒙回饋訊號也無法採取反應
壓力賀爾蒙持續分泌,不會下降也無法踩煞車
大腦在過度耗竭後,由焦慮煩躁變成憂鬱退縮和無法恢復的疲勞
事實上是大腦重要區域腦神經再生力大幅下降的結果
可以參考部落格其他相關文章


參考文獻
  •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 linking memory and mood. Nat Rev Neurosci. 2017 May 4. 
0 Comments

飽了卻無法抗拒大量甜食...是大腦失衡不是你意志力不夠

5/15/2017

0 Comments

 
圖片
即使吃飽仍對糖分甜食充滿興致
接觸甜食容易一發不可收拾
或已經很瘦身體缺熱量卻仍沒胃口
大腦對食物及動機中樞失調的結果
譬喻來說
就像大腦對食物和熱量的油門和煞車失衡了
這狀況是需要調校一下,不純粹是意志力問題


暴食和貪食症,都是出現無法控制的大量進食 
對於身體形象的焦慮和扭曲常是慢性化疾病 
由於長期飲食異常,加上常同時伴隨有情緒問題 
代謝障礙、心血管疾病危險,也可能出現憂鬱和自我傷害 

暴食和貪食個案,即使體重沒有重大改變 
對於大量高熱量的進食以及對於甜食等
失去了自我調節的機制
許多研究線索導向這是來自於體質 
也就是基因對於飲食及熱量調節機制出現問題

主要出現障礙 
一方面是熱量及食慾控制的調節機制失常 
一方面是啟動類似強迫症狀的身體意象問題

對於身體形象和體重過度在意和檢查 
大腦理性中樞和情緒調節系統 
中間失去適當的交互調節 
影響了對食物攝取、獎勵系統、情緒調節及理性控制 
即使身體熱量已足夠胃口已飽足,還是停不下來

當食物經由時間的甜味接受器 
經由腦幹和丘腦,傳遞到大腦的島蓋和前島迴 
這個地方是大腦的主要味覺皮質 
前島迴在接受訊號之後 
辨識食物本質,開始連結到獎勵中樞 
並且引起下視丘對於代謝調節 
啟動自律神經以及內臟蠕動 
大腦額葉這個理性中樞
決定了食物引起獎勵程度的彈性 
也讓你決定了是接近還是遠離食物 


研究發現 
暴食症和貪食症個案 
即使在飲食調節正常後,仍對體重會過度在意 
對於無法控制會產生焦慮和憂鬱的情緒 
這種傾向在兒童青春期階段大多會開始出現
是一種體質上的表現 
後面逐漸發展成為貪食、暴食或者是厭食 

重量級期刊【美國精神醫學會學刊】 
研究給予甜食時,貪食、暴食和厭食症各有什麼不同反應 ?
結果發現:
<厭食症個案>
本來在已相當飢餓狀態下大腦味覺區仍無法引發食物的興趣
經過治療後,對於甜食刺激逐漸回到正常,看到食物可以誘發動機 
<暴食症個案>
即使已有足夠熱量仍可被食物誘發強烈動機以及饑餓感,造成大量失控進食
即使治療穩定後,受甜食刺激趨勢仍在,反應強度遠超過一般人
大腦前紋狀體處於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搜尋食物和進食 
只是和急性期比起來強度減弱
表示這是一種持續性體質,需要長期治療和持續監控

研究也發現
暴食症和貪食,大腦多巴胺系統異常,對熱量和甜食仍相當敏感
即使身體已經足夠熱量下,仍然驅動內臟飢餓感和劇烈進食行為
需要加以調控,以免長期代謝和心血管問題

參考文獻
  • Significant Locus and Metabolic Genetic Correlations Revealed i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Anorexia Nervosa. Am J Psychiatry. 2017 May. 
  • Altered insula response to sweet taste processing after recovery from anorexia and bulimia nervosa. Am J Psychiatry. 2013 Oct;170(10):1143-51.
​
0 Comments

解析焦慮憂鬱體質的慢性發炎退化機制

5/1/2017

0 Comments

 
圖片
許多人問我
以前壓力身心症狀很快就恢復,現在為何越來越好不起來?
為何壓力一樣,身邊的人卻不會像我這樣失眠和頭痛...?
因為,壓力不會讓所有人生病,跟某些體質有關
壓力反應常復發會導致慢性失衡、退化及不可逆


<壓力和身心精神疾病的關係> 
​
若有身心科疾病和情緒障礙的相關體質 
連續中等程度壓力或比較大的壓力之後 
開始會將身體自律神經免疫以及大腦認知功能 
推向某個越來越遠離平衡的點 
失去平衡的點也越來越難靠自己調節和環境改變 
回復到穩定平衡的狀態

這種狀態可以經由這樣的評估 
整理自己長期在累積或重複壓力下 
如何漸漸的失去平衡 
而且失去平衡的時間越來越長 
即使壓力內容沒改變也越來越無法恢復
這時大腦功能已經無法平衡的正常運作 
包括對身體內分泌、心血管與代謝功能 
也過度損耗的使用免疫細胞導致免疫功能下降 
已經讓身體處在一個極度損耗且無法平衡的狀態 
如果壓力無法逐漸消退 
或者睡眠無法得到適當調解 
那麼身體僅剩的彈性也會快速的失調和崩解 


當我們大腦導致全身系統失衡之後 
可能被誘發的情緒和身心精神疾病 
就和個人的體質有關
例如某些人情緒起伏變化很快 (例如躁鬱症體質/情緒快速起伏循環停不下)
或者對於特定壓力特別敏感 (例如人際焦慮/被拒絕排擠)
這也就是有名的壓力體質論 (diathesis-stress models) 
必須要有某些特定的體質再加上壓力才能夠誘發 
例如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早期認為只要壓力夠大,一般人都會生病 
隨著全世界許多大型災難的考驗 
經歷相同災難的受難者,裡面約有四分之一的人
在超過一個月後,仍然持續出現創傷症狀 
而且後續誘發憂鬱症的機會很高 
這些人許多可能都是易焦慮敏感的體質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長期產生創傷症狀

我們在遇到壓力後 
都會經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來引發全身自律神經、內分泌以及免疫反應來對抗壓力 

產生這些壓力的生理反應之後 
大腦會判讀該採取何種程度的後續反應 
過度焦慮或災難化的體質會放大壓力的解釋 
讓身體無法從壓力反應當中消退
即使壓力已經減輕甚至消除 
身體仍然處在過度損耗的作戰狀態
如果長期容易過度緊張的人 
會把這些危險訊號 過度的解讀 
類推到其他相關的事情和細節 
甚至將小的不舒服和少見的危險災難化 
讓警報系統更加無法關閉 


治療最重要的概念 
就是要維持警報系統的穩定與不過度損耗 
讓壓力反應的強度減弱 
也能在壓力減退後適當的關閉警報 

每天在進入黃昏後 
身體能夠切換到休息和修復狀態 
並且仔細觀察身體將要失衡的前兆有哪些? 
(例如胸悶次數越來越多、失眠越來越頻繁...) 
盡快讓身體回復穩定平衡
不要誘發下次的過度反應以及後續的連鎖反應 
以免陷入讓這種體質和迴路越來越強的困境 

數學和物理學的動態系統理論 
可以部分運用在解釋複雜的壓力和身心疾病關係 


  • 第一種狀態 
逐漸累積壓力,造成身體平衡逐漸改變 
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失去平衡 
例如剛開始出現失眠、焦慮、胃潰瘍或常感冒等狀況 
剛開始都還可以調整回來
但身體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無法回復 

適當藥物治療和生活調整 
部分可以回到平衡 
但是許多個案在回復平衡之後 
會中斷或放棄原來的治療 
也忽略了已經調整的生活習慣 
要小心一再地復發容易進入第三種狀態"慢性化和不可逆" 


  • 第二種狀態 
某些人自身體質的改變彈性很小 
一旦外界壓力讓這些體質無法調節 
達到引爆點就會造成急速的惡化 

例如急性的憂鬱和精神疾病發作等

  • 第三種狀態 
壓力和失衡的慢性化 
身體逐漸以慢性發炎方式來因應 
不會像剛開始急性壓力的反應那麼大 
表面看似回到另一種平衡點 
事實上心血管、大腦情緒中樞、記憶區、免疫系統 
都持續的慢性損耗,修復能力也下降,逐漸邁向退化

血管逐漸狹窄、神經發炎、免疫細胞壽命縮短 
也運用在大腦逐漸退化到出現精神症狀 
(人際逐漸退縮、腦力下降、逐漸顯現精神症狀、形成精神疾病等) 
大腦逐漸無法應付外界壓力,因而不斷退縮退化



參考文獻
  • Moving From Static to Dynamic Models of the Onset of Mental Disorder: A Review. JAMA Psychiatry. 2017 Mar 29.
​
0 Comments
    連結文章列表
    ​#筆記搜尋小秘訣#
    點擊[連結文章列表]
    ​即可一覽所有筆記主題
    並快速連結至文章內容
    掃描參與FB粉絲團
    更迅速即時接收資訊
    圖片


    ​唐子俊  
    醫師. 博士

    身心科醫師/心理學專家
    醫學心理專業作家與譯者

    連結唐醫師簡介
    連結醫療資源

    近期文章

    June 2019
    May 2019
    March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部落格
  • 文章列表
  • 聯繫信息